——Loblaw、Metro、Sobeys如何在贸易战中依然保持高利润

🍊 一场“关税风暴”,并没有让超市们颤抖
当年初美加贸易战再度升级、特朗普宣布对加拿大商品加征关税、加拿大随即反制时,许多人都以为——食品、日用品价格要再次飞涨了。
Loblaw集团CEO Per Bank 当时甚至发出警告:
“关税天生会带来通胀压力,最终消费者要买单。”
然而七个月过去,加拿大三大超市——Loblaw、Metro、Sobeys(Empire)——不仅没有被“打趴”,反而交出了令人惊讶的成绩单:
📈 利润上升、毛利率提高、门店扩张。

💰 关税?对三大超市几乎没影响
根据财报,三大巨头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毛利率相比去年同期均有上升:
- Loblaw:+0.03个百分点
- Metro:+0.16个百分点
- Sobeys(Empire):+0.93个百分点
Loblaw的零售毛利率更高达 32.02%,创五年新高。
专家表示,超市“稳中有赚”的原因主要是:
- 美国进口占比有限;
- 能灵活调整供应链;
- 坚决拒绝供应商“趁机涨价”。
圭尔夫大学食品经济学教授迈克尔·冯·马索(Michael Von Massow)直言:
“关税对超市的影响微乎其微。消费者总能找到替代品,而商家也不可能自掏腰包吸收成本。”

🏷️ “T标识”与“买加拿大货”运动
关税刚生效时,Loblaw推出“T标识”计划——在受关税影响的商品上打上“T”字,向顾客解释为何价格上涨。
然而随着9月加拿大取消大部分反制关税,消费者也在追问:
“那价格什么时候降回去?”
与此同时,“买加拿大货(Buy Canadian)”运动兴起,让本地商品销量大增。
Loblaw首席执行官透露,公司已将近 25%的农产品采购 从美国转向其他国家,并引入 100多家加拿大本地供应商。
☕ 咖啡、软饮、巧克力仍受影响
虽然整体影响有限,但部分商品仍“卡”在关税线上。
- 咖啡:原料成本高,多在美国加工;
- 软饮料:铝制罐材仍受关税影响;
- 巧克力:Lindt已宣布将全部改由欧洲工厂供货。
晨星信贷机构高级副总裁斯坦鲍尔(Moritz Steinbauer)指出:
“关税冲击没那么大,因为受影响比例不高,消费者能迅速改买其他品牌。”
🧾 超市强势压价,拒绝“趁火打劫”
加拿大食品健康与消费品协会CEO迈克尔·格雷登(Michael Graydon)透露,三大超市对供应商的涨价申请“几乎零容忍”:
“除非能证明原材料价格确实上涨,否则不会批准。”
Sobeys CEO 迈克尔·梅德林(Michael Medline)也公开表示,公司将阻止“不合理的成本上涨转嫁消费者”。
Loblaw的立场更直接:
“我们不会用利润去补贴美国制造商。”

🍁 利润升,消费者仍喊“贵”
在安大略省伦敦市,37岁的单亲妈妈莉·安·费恩利(Leigh Ann Fearnley)看着每磅25加元的牛肉,忍痛放回货架:
“现在连水果都不敢买,营养质量都下降了。”
根据统计局数据,截至8月,加拿大家庭在食品上的花费比2020年高出 28%。
疫情、俄乌战争、能源价格暴涨——让2022年食品通胀一度高达 11.4%,创40年新高。
📉 专家:物价降不下去,工资得涨上来
加拿大会议局首席经济师安图内斯(Pedro Antunes)指出:
“大家觉得通胀还很严重,其实是过去几年累积的惯性。涨势在放缓。”
卡尔加里大学经济学家汤姆布(Trevor Tombe)则强调:
“关税最多让食品价格增加1%。真正关键的是工资能否跑赢物价。”
🧩 利润在涨,生活没变便宜
特朗普的关税战没能掀翻加拿大零售巨头。
Loblaw、Metro和Sobeys反而趁机强化本地供应、塑造“爱国消费”形象,依旧赚得盆满钵满。
但对普通消费者而言,结账时那一串数字仍在提醒着——
物价的风暴,也许已过去;高价的现实,却仍没走远。